山西竟藏着这样一座千年古寺?比故宫还早300年,一砖一瓦皆传奇

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。 在山西大同,有一座古寺默默见证了千年的风云变幻,它比北京故宫还早300年建成,堪称古建筑界的“老祖宗”,这就是华严寺。当你踏入这座古寺,仿佛瞬间穿越时空,走进了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。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(公元 1038 年),它的诞生与佛教经典《华严经》紧密相连,辽国皇室更是赋予了它皇室宗庙的特殊地位,使其从一开始便自带光环。但这座古寺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,辽末保大二年,金兵攻入大同,一场战火几乎将华严寺夷为平地,只留下薄伽教藏殿、斋堂、影堂和宝塔在废墟中坚守...


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。

在山西大同,有一座古寺默默见证了千年的风云变幻,它比北京故宫还早300年建成,堪称古建筑界的“老祖宗”,这就是华严寺。当你踏入这座古寺,仿佛瞬间穿越时空,走进了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。

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(公元 1038 年),它的诞生与佛教经典《华严经》紧密相连,辽国皇室更是赋予了它皇室宗庙的特殊地位,使其从一开始便自带光环。但这座古寺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,辽末保大二年,金兵攻入大同,一场战火几乎将华严寺夷为平地,只留下薄伽教藏殿、斋堂、影堂和宝塔在废墟中坚守。

好在金天眷三年,通悟大师等僧人挺身而出,开启了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工程。此后,历经元、明、清各朝,在慧明大师、了然禅师、化愚僧人等无数先辈的努力下,华严寺一次次在废墟中重生,不断修缮扩建,才有了如今的规模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高度重视华严寺的保护,多次拨款修缮,让这座千年古刹重焕生机。2008年,大同市委、市政府更是下大力气,在古城修复和保护中,将上、下华严寺合为一寺,复建了山门、钟楼、鼓楼等建筑,让华严寺重现明代以前的宏伟规制。

走进华严寺,你会惊讶地发现,它的布局与一般汉地佛寺大不相同。坐西朝东的独特朝向,完全打破了常规的坐北朝南形制。这是因为契丹族有拜日信鬼、以东为尊的原始信仰,所以华严寺在建造时保留了这一民族特色,成为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见证。

漫步寺内,你会被华严寺的建筑构造所震撼。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采用了“减柱移柱法”,通过减少殿内柱子数量或移动前排柱子,大大增加了殿内空间,让佛坛布置更加宽敞,也让祭拜者的视线不受阻碍。这种独特的建筑技术,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,还让大殿的结构更加大气磅礴。

薄伽教藏殿的45度斜拱构造更是一绝。普通斗拱出拱与梁枋垂直,而这里的斜拱却成45度角,这种在《营造法式》和宋式建筑实例中都未曾出现的构件,仅在辽金建筑中独树一帜,它是游牧民族建筑支撑构件与传统斗拱融合的产物,简单有效,承重更强,是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。

华严寺的大雄宝殿,是现存古代木构单体规模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,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,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台上,气势恢宏。殿内采用减柱法,空间开阔,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栩栩如生,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四周清代绘制的壁画,内容丰富,色彩依旧鲜艳,顶部973块天花板彩绘,绘有圆环、龙凤、花卉等图案,精美绝伦,让人目不暇接。

薄伽教藏殿更是一座艺术宝库。殿内依墙排列的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“天宫楼阁”五间,玲珑精巧,巧夺天工,被梁思成先生誉为“海内孤品”。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29尊辽代泥塑,堪称辽塑精品,其中合掌露齿菩萨最为惊艳,她笑容可掬,惟妙惟肖,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“东方维纳斯”。

华严宝塔也不容小觑,它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,通高43米。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,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,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,金碧辉煌,让人叹为观止。

山西大同华严寺,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寺,它的每一块砖石、每一尊塑像、每一幅壁画,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如果你也对历史文化、古建筑艺术感兴趣,一定不要错过华严寺,来这里感受它穿越千年的独特魅力吧!你是否去过华严寺呢?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吧!

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,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。



相关资讯